新闻动态Position
你的位置:部落冲突九游版下载官网 > 新闻动态 > 一个标准步兵师有多少人,合成旅有多少一线战斗人员?
发布日期:2025-02-05 09:15 点击次数:130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其编制是依据军队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所承担的任务需求来确定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系里,涵盖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不同级别,且各个级别所配备的人数均存在一定差异。
军队乃是由众多士兵所构成的战斗集体,唯有将其组编成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方能更便于指挥调度,同时也能够对兵力进行准确的计算。军队编制这一事物,是伴随着军队的诞生而应运而生的,并且随着军队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演进,其间历经了从简单逐步迈向复杂、从低级渐渐发展至高级这样的演变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军队编制情况各有差异,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军队编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不少国家当中,“师”这个层级的编制往往属于军队里最高的常设编制形式。这里所说的常设编制,指的是平日里按照成建制方式进行编组的部队。而军级及以上的编制,大多只是在战争时期才会出现的临时编制情况,到了战时,通常会把若干个师或者旅重新组编成军或者集团军。我国在前些年推行的军队改革举措里,取消了师级编制,所采用的替代形式——合成旅,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师级编制的缩小形态。
中国具备现代意义的“师”这一编制,其最初现身是在清朝末年袁世凯开展的小站练兵时期。当时在练兵过程里,袁世凯率先引入了西方的军事编制模式。其编练的新军最初是以“镇”作为基本单位的,在其之下设有“协”,而“协”之下又设有“标”。没过多久,“镇”的称谓就变更为“师”了,“协”也相应改叫成了旅,“标”则改称为团。如此一来,现代意义层面的军队编制便正式形成。
在当时的军队编制体系里,所实行的是“两旅四团”的模式来组建“师”这一作战单位。具体而言,一个“师”的下辖构成包含了两个旅以及四个团,除此之外,还设有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工兵团以及一个辎重兵团。就各兵团的编制人数来讲,每个标准步兵团所设定的人数规模为2000人,而炮兵团、骑兵团、工兵团以及辎重兵各自的编制人数均为1000人。综合上述各部分的编制情况来计算,一个按照标准编制组建的“师”,其全师的编制人数能够达到12000人。要是再算上隶属于师部的直属部队的话,那么人数大概会在12500人左右。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清王朝被彻底推翻,自此中国步入了北洋政府掌权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当中,军阀割据的乱象极为突出,军队的编制情况可谓是混乱不堪。而且由于各方军阀在实力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态势,使得各省军阀所统领的“军”以及“师”,其兵力人数有着极为悬殊的差距。就拿一些势力较小的军阀来说,他们麾下的师,兵力少得可怜,有的竟然仅仅只有一两千人而已。
1924年之时,在苏联给予的助力下,国共两党于广州的黄埔地区设立了陆军军官学校,而这一举措恰恰标志着国民革命军正式诞生。国民革命军在早期阶段,各方面皆是参照苏军的模式来构建的,均将“军”设定为战略单位。也正因如此,在后续开展的北伐作战当中,参与此次战争的部队便是依照这样的编制划分成了八个军。直至北伐战争进入到后期阶段,才开始出现了师一级的编制形式。
在当时那个时期,各军以及各师的实际人数存在着极为悬殊的差距,而且以往每师三团的常规编制也已然被打破了。到了1928年8月的时候,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之上,提出了一份名为《整理军事案》的方案,依据此方案对国军部队展开了整编行动。在这次整编里,是把师级部队划分成了甲、乙、丙三个不同的等级。具体来说,甲级师的构成是下辖3个旅,而每个旅又下辖3个团,如此算来总共就是9个团,其编制人数达到了18000人;乙级师,则是下辖3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团,也就是总共6个团的规模,编制人数为12000人;再看丙级师,它是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团,合起来是4个团,编制人数是8000人。
蒋介石所推出的这一整军计划,乃是把师当作战略单位来规划的,并且还在师与团的层级之间设立了旅级司令部。就当时的实际情形来讲,将师作为战略单位,这可是彼时世界各国军队编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主流方式。它存在诸多优势,比如在指挥调度方面,能够展现出较为灵活的特性,便于对特种兵科进行合理的编配安排,而且在行军过程中,整个行列的行动也会相对更为便捷,从政治层面考量的话,同样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然而在进行军队整顿的过程当中,蒋介石把自己所掌控的中央军统统调整成了甲种师的编制。反观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诸位将领,他们麾下部队的主力大部分都被划分成了乙种师或者丙种师。很显然,蒋介石此举意在削弱这些人的实力,有着明显排斥异己的意图。也正因如此,他所推行的这一整军方案,引发了上述这些实力派人物的强烈不满,进而成为了中原大战爆发的诱因之一。
在中原大战告捷之后,蒋介石接纳了德国顾问所提出的建议,于1936年参照德军的编制模式,着手组建了一批号称“国防师”的部队。这批“国防师”有着特定的编制架构,每个师下设两个步兵旅,而每个旅又包含两个团,如此算来一个师便拥有四个团。并且,师直属部队里设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以及辎重营等。就整体的编制规模而言,一个“国防师”的人员编制数量大概在10000人上下。
抗战拉开帷幕之后,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三个师,也就是115师、120师以及129师,它们属于在特定编制情形下产生的国防师。这三个师,即115师、120师、129师,各自都下辖着两个旅以及四个团,除此之外,还配备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等。就每个师的人员规模而言,大概在12000人上下的样子。
依据军政部所拟定的规划,截止到1938年年末,全国范围内的武装部队规划是要组建起总计六十个师,兵力达到八十万人规模的部队,以此来充当国防军力量。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一般部队,则依照相对没那么高的标准来进行整理,同样也是整理出六十个师,为其更换枪械并且补充相关装备,让这些部队在编制方面能够实现统一规范,以便作为预备部队以及负责守备各地的力量来使用。然而此计划从开始实施起仅仅过去了半年时间,就因为抗日战争的突然爆发而被迫中断停止了,最终仅仅完成了对十个野战师的调整工作,以及对十七个野战师的整理事宜。
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于能够更为有效地指挥作战的考量,蒋介石下达了相关指令。自1938年末起,旅这一级别的建制被取消掉了,转变为每个师直接对三个团进行管理。并且,重新将“军”确立为战略单位,其中甲种军下面设置有三个师,而乙种军则下辖两个师。
尽管改成了师直接统辖团的编制形式,可鉴于国军内部各个团的人员数量存在极为悬殊的差异,如此一来,各师的兵力规模依旧呈现出巨大的差别。那些属于嫡系的部队,其师级作战单位再算上直属队的话,通常兵力都会在一万之数往上;反观那些杂牌师,虽说同样是下辖三个团的编制,但其实际兵力却仅有四千多人罢了。
由于国军内部编制在战斗力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故而想要达成指挥层面的统一是极为困难的。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他们走向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较于国军而言,红军从成立伊始,便始终依照苏联的模式来开展编制工作,所施行的是“三三制”编制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在军级之下设立三个师,而在师级之下又设置3个团,整体呈现出师团编制的架构,在这其中并不存在旅这一编制层级。
在军队的编制体系里,团以下所设的营级编制情况是这样的:每个团通常下辖3个营。而营以下的连级人员构成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具体来讲,每一个营当中,除了配备三个常规的步兵连之外,还得加上来自机关等各个方面的人员。如此算来,每个营的全体官兵数量大致在500人上下。再看看营下属的连级单位吧,其人数大概是120人左右。每个连又设有三个排,除此之外,还设有通讯班、炊事班等等。而每一个排,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班,班可是最基础的编制单位,每个班的人员数量差不多在10人上下。
依据前面所提及的人员构成情况来看,在红军时期,我军“师”这一层级的单位,其人员数量大致是在3000至5000人上下的范围。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形势之下,红军顺利改编成为了八路军以及新四军,由此其规模迎来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态势。当队伍不断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后,相应的编制自然也需要跟着进行拓展扩充才行。
就拿1937年10月五台分兵之后的情况来说吧,当时跟着聂荣臻一同去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兵力状况是这样的:师部的骑兵营人数还不到二百人,警卫连也就只有四五十人左右,随营学校那边是一百多人,再算上杨成武所率领的独立团,所有兵力全部加起来也仅仅只有2000余人而已。
没过多久,杨成武便率领独立团接连攻克了七座县城,由此使得部队规模快速扩张,人数一下子达到了7000人。紧接着,独立团进行了扩编,摇身一变成为了独立一师。
在1937年11月7日这一天,晋察冀军区正式宣告成立。随后的时间里,晋察冀的部队规模迅速得以扩大,没多久就达到了三万多人之众。彼时,聂荣臻经过深思熟虑后向中央提出了一项建议,那便是继续着手组建独立二师、三师等相关编制。然而,这一举措却意外引来了国民党方面的强烈抗议。鉴于此种情况,我军经过审慎考量,决定不再继续按照原计划成立独立师了。取而代之的是,将编制改为支队的形式。具体而言,每个支队下面会管辖着三个大队,而每个大队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营,每个营则是包含着四个连。实际上,从编制层级对应的角度来讲,这里所说的支队在级别上等同于师级,大队则和团级相当,也就是说支队也就相当于旅级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军队建设的需要,再往后,这些支队又有了新的称谓,被改称为军分区了。
在抗战局势不断发展演变之际,中央极具开创性地推动起敌后游击战。为确保部队能够灵活且机动地开展行动,我军的主力部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各个师分别对不同的军区实施管辖,从而得以在祖国广袤的大江南北广泛且活跃地开展战斗。那时在我军的体制当中,一方面存在着师、旅这类属于正规作战编制的单位,另一方面也有着大量诸如纵队、军区等并非传统正规作战编制的单位。
在1947年之时,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内战,妄图以此达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对敌人实施打击,中央做出了重要决策,那便是在人民军队之中再度推行此前就曾实行过的“三三制”。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相关军事部署,精心组建起了诸多在规模和级别上相当于军一级的野战纵队,以此来强化军队作战力量,更好地应对国民党挑起的这场内战。
于“三三制”的架构里,处于最底层的班级作战单元,其人员数量大致在10到15人这个范围。由这样的三个班便能组合成一个排,而三个排又能进一步构成一个连,依此类推下去。就解放军部队而言,其步兵师有着标准的编制设定,即一个师下辖着三个步兵团,并且该师还辖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等等不同的营级单位,整个步兵师的编制人数大概在8000上下。
当新中国宣告成立之际,解放军全体官兵的总数量达到了627万之多,而这一数字恰恰是我军在自身发展历程当中,人数方面所呈现出的最高峰值。
在朝鲜战争落下帷幕之后,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便转移到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与此同时,针对军队展开了全方位的机构以及人员编制方面的精简工作。
在此次进行的精简举措之后,我军的总兵力降至大概350万的规模。尽管兵员数量有所精简,不过却着重强化了海军、空军以及各类技术兵种的人员配备。而且还接连增添了防空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诸多兵种。如此一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军从单一兵种慢慢朝着合成化转变的发展进程,顺利实现了军队向着国防军体制过渡这一重要转变。
在此之后的某些特殊阶段,解放军的人数以及编制方面均产生过若干变动。就拿1975年来说,那时部队当中呈现出甲种师与乙种师这两种各异的编制情况。甲种师的兵力大概在12000人上下,而乙种师则约为六千人的规模。相应地,部队的总人数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涨态势。
自80年代的中后期以来,鉴于国际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出现全面战争的几率变得越来越小了。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以及局部范围的战争,其爆发的可能性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军所采用的甲、乙师编制模式,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随之慢慢地凸显了出来。就在1985年的时候,中央军委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那便是实施裁军行动,裁军的规模确定为100万人。
此次裁军行动当中,我军原本的11个军区经过精简与合并之后,数量变为了7个军区。在此过程中,还组建起了陆军集团军以及陆军航空兵,由此针对我军的整体架构展开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调整举措。
截止到2005年年末,解放军整体的兵力规模始终保持在约230万人这样一个水平。彼时,军队一共设有十八个集团军,并且也渐渐开启了有关师改旅的编制方面的改革变动。
此次军队改革完成之后,人们颇为惊讶地察觉到,以往那种被大众所熟知的“师”以及“团”这样的编制,已然在全新整合过的集团军序列当中不复存在了,而取而代之出现的,则是旅—营级别的作战编组形式。
我军所进行的这一改革举措,无疑是有着其内在道理存在的。
在当下的现代战争情形之下,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已鲜少再有出现的可能了。伴随着战役规模呈现出缩减的态势,这便对我军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战术战法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要朝着“小快灵”这种特种作战的方向去推进发展才行。
仔细审视近些年国际上发生的诸多局部战争,会发现强国在应对这些战事时,往往侧重于凭借空中力量以及海上力量去化解难题。像是开展空中打击行动,又或是实施海上远程巡航导弹的攻击举措。而陆军方面,通常只需派遣特种部队或者小股作战兵力进入到交战地带,承担像特种作战以及目标指示之类的相关任务。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际发生的战事,已然充分印证了这样的情况。
在这样的新型作战形态之中,以往那种师-团级别的作战力量,其投送往往要耗费较长时间,并且还面临着战术战法难以得到有效传达、无法高效达成战役目标等诸多严重问题。鉴于此,就必须在指挥体系方面开展变革与转型工作。
经过变革,原本的集团军-师-团-营三级指挥体系转变成为了集团军-旅-营两级体系,如此一来,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增强。尤其是面临一些小规模冲突的情况时,这一变革后的体系能够促使部队迅速作出反应,进而把作战力量以较快的速度投送到目标所在的地域。
在现代战争这个大舞台上,呈现的是多军兵种携手开展的联合作战模式。在这其中,每一种兵种固然都不可或缺,然而并非意味着要去大量地堆积人员数量。就拿城市作战来说吧,它可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在如今的城市作战场景里,那种动辄组织上万人甚至几千人的师团级作战单位来展开战斗的情况,根本就无法实现。其实,只需要投入具备一定规模的合成力量就足够应对了。所以说,在编制方面实现合成化,这带来的好处可不少,既有助于更为高效地进行力量投送,同时对于平日里的训练管理工作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
总的来讲,以往所采用的集团军-师-团三级指挥架构,已然无法契合现代战争所呈现出的种种特点了,基于此,我军展开编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在这一轮的军改过程当中,我军针对诸多此前存在力量结构有欠缺、架构不够完备、技术力量所占比重过低等情况的单位,实施了撤并改编举措,经统一规划调整后形成了13个集团军,并且每个集团军之下设有6个合成作战旅以及6个兵种作战旅。而每一个合成作战旅内部还包含4个合成作战营以及其他提供支援辅助的部队,每个合成营又下辖6个连。如此这般的架构设置,一方面对现代战争当中的远程力量投送以及快速做出反应颇为有利,另一方面也便于开展部队的装备更新换装以及日常的训练工作。
当下在我国的军事编制里,各个集团军下面所管辖的旅数量达到了12个之多。在这当中,有6个属于标准化合成旅的范畴。这6个标准化合成旅具体还能细分成不同的类型,分别是2个重型合成旅、同样数量的2个中型合成旅以及也是2个的轻型合成旅。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不同职能的合成旅,像是专门负责陆军航空任务的1个陆航旅,承担炮兵作战相关任务的1个炮兵旅,为部队提供勤务支援保障的1个勤务支援旅,从事工兵作业以及防化工作的1个工兵防化旅,肩负防空职责的1个防空旅,还有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1个特战旅。如此算来的话,解放军陆军总共下辖的合成旅数量达到了82个。那么大家可能就会好奇了,这些合成旅当中具体是配备了多少人员,又都有着哪些种类的装备?
当下,我军所设立的合成旅包含了5种不同的类别,具体为: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轻型合成旅、两栖合成旅以及山地合成旅。鉴于所处地域、实际承担的任务以及针对的目标对象皆存在区别,所以各个合成旅在武器装备方面,呈现出了颇为显著的差异。
据相关报道显示,当下解放军陆军总共下辖着29个重型合成旅。在这些重型合成旅当中,均配备了诸如99系列或者96系列的主战坦克、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发射车、04系列步兵战车、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红旗17防空导弹发射车等一系列重型装备,它们重点担负着高强度以及高烈度的大规模集群作战任务。
在当下,解放军陆军的编制体系里,除了之前提到的重型合成旅之外,还设有25个中型合成旅。这些中型合成旅可是配备了不少精良装备,像11式105毫米突击炮,09式轮式步兵战车,还有轮式120毫米迫榴炮以及轮式625防空机关炮等等。凭借着这些装备,它们拥有了在多种不同地形展开作战的本事,不管是城市的街巷,还是山地的崎岖,亦或是平原的开阔、丘陵的起伏之地,都能应对自如。而且它们机动性超强,能够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迅速机动并进行增援行动,从而很好地配合重型合成旅一同完成作战任务。
解放军陆军的编制当中,包含着17个轻型合成旅。这类轻型合成旅有着极为出色的机动性表现,它们可以在诸如山地、丛林以及高原等多种不同的环境下开展作战行动,其主要肩负的作战任务是在低烈度环境之下进行作战。
另外,解放军陆军配置有3个两栖合成旅。这些部队配备了05式两栖突击车、05式两栖步兵战车以及05式两栖自行火炮等一系列装备,其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和海军陆战队一同开展大规模岛屿登陆作战行动。而山地合成旅方面,所装备的武器装备多以15式轻型坦克、11式轮式突击炮为主,并且还有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等。该类型合成旅主要负责在山地、高原等特殊地形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
通常而言,那些合成旅的编制情况是这样的:其下面一般设有9个营级作战单位,具体包含4个合成营,还有1个防空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营、1个支援营以及1个保障营。而每个营还会往下辖设8个连级单位,分别是3个步兵连,2个坦克连,再有1个炮兵连、1个作战支援连以及1个后勤保障连,并且每个连的人员数量大致在150人上下。
就人数层面而言,相较于传统步兵师多达12000人的规模,合成旅的总人数明显要少上许多。通常情况下,合成旅当中的步兵人数大概在2000至3000人左右。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只是处于和平时期的编制规模状况。要是一旦爆发了中等及以上规模的战争,那么部队的规模必然会依据实际执行任务的需求以及具体战况的发展态势而快速扩充,甚至有可能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组建出新的合成旅,乃至新的集团军也是说不定的。
当今时代的战争,对于打击所具备的精准程度、发力强度,还有士兵自身的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颇高的要求。伴随着众多高科技武器纷纷投入到军事应用当中,人民军队的人员规模尽管有所缩减,然而其实际的战斗能力却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提升,已然具备了十足的实力来守护我们的祖国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
Powered by 部落冲突九游版下载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